close

最近發現自己的blog會來一些自己不太認識的學生,
好像不能夠亂寫什麼東西的樣子。
(好吧,自從被幼幼班的小朋友知道後,我就開始沒寫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了,奇怪的東西一律鎖掉…)

那來寫些可以給學生看的東西。-_o
那天不知在搞什麼,竟然在網路上看到這場演講,
然後就找了F去逢甲聽這場演講。

真的很值得,自從研究所以後,最專注的一次。
也破解了我以為「注意力不集中」是沒辦法改善的迷思。

說真的,最近聽了些研習,發現學生們真的有夠厲害,
為什麼可以從早到晚聽七節課,還能不斷的學習,與老師們對談
真的是著實佩服他們。

研習到一半時,腦子裡便飄到「統作還沒改」,還是「考卷還沒出」,
甚至「等一下要吃什麼咧」。-_o

快回到主題來。

洪蘭教授舉了許多實驗的結果,來對於教育方式有所啟發。

我們常聽到有人說,我們只用大腦的x%,仍有一大部份大腦未用到,
這種說法是錯的,利用核磁共振可以發現,中指被截肢的人,
中指所對應的大腦區域會被食指、無名指瓜分,
而且在一個月後就可以辦到。

所謂用進廢退完全在這裡發揮用處。

為什麼盲人的聽覺會比其他人靈敏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她提到一個我很喜歡的點,就是「喜歡作的事才有可能成功。」
被動的學習是不可能學到什麼。

運動後會分泌多巴胺,會使人快樂,如果注射多巴胺也會使人快樂,但會有副作用。
這裡便強調了「主動」的威力。

從事一個自己不喜歡作的工作,從8點開始到4點下班,
喜歡的人是廢寢忘食,努力的程度不同,自然可以在時間久後感受到它的強大。

裡面談到許多實驗都在她翻譯的書裡有提到,
而厲害的是,她娓娓道來,把一個又一個實驗的結果聯結到教養的觀念,
實在佩服她的融會貫通。

很多人的教養觀念是自己從他人的經驗得知,或者是自己覺得對就去作,
比如有小孩跌倒,阿媽就跑去拍拍地,說「地不乖」這種行為是不對的。
小孩子本來就會遇到挫折,這種小挫折根本不算什麼,讓他自己爬起來就好了。

如果一個教養觀念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得到支持,
那麼我們更能說服自己用這種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。

不過,就如同洪蘭教授最後所述,「教養不是科學,是藝術」。
教養不能像實驗一樣重複操作,而有同樣的結果,而是因人而異。

那教學何嘗不是門藝術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wadee krap 的頭像
    Sawadee krap

    Sawadee krap

    Sawadee kr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